1.3 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
title: 1.3 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
url: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6587509
author: 王清扬 (fb9639265aed07289a214dd964b47f06)
column: 咸鱼的粒子物理入门 (c_1272940427553689600)
voteup: 1389 赞同
created: 2020-09-13 20:26:40
updated: 2021-01-19 04:00:00
fetched: 2022-04-27 03:06:40
count: 约 17254 字
version:
tags: [粒子物理学, 物理学, 理论物理]
from 专栏 咸鱼的粒子物理入门
粒子物理学, 物理学, 理论物理
上一节带大家了解了自旋、反粒子、量子场的概念和历史,阐述了粒子和量子场的关系,并对描述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的QED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历史部分的第三节着重介绍微观世界的另外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回顾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波澜壮阔的成长史。本节将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物理系统的拉格朗日量;②核子、强子与夸克模型;③弱相互作用的探索;④从杨-米尔斯理论到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本节大部分是科普,不过比起前两节会对读者的基础有一定要求。首先,这一节会涉及1.2节中与量子场、电磁相互作用、费曼图有关的概念,因此 建议在阅读本节之前阅读1.2节 。另外,需要读者学习过一点牛顿力学和微分方程( 会根据F=ma列运动方程 )。
本节会用到基本概念先列在这里,方便读者查阅:
在讲历史故事之前,我觉得应该先和大家说明白怎么去描述一个带相互作用的物理系统,这样大家才可以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这部分虽然会涉及一些公式,但是我会写得尽可能简单,大家尽量不要跳过,登上了高处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首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经典力学中如何描述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给大家三秒钟的时间想一想,三~~二~~一~~,公布答案:给出粒子的位置关于时间的函数
这样的函数最早被拉格朗日提出,称为 拉氏量
作为一个例子,我们用拉格朗日的方法简单算一算小角度单摆的运动,让大家熟悉熟悉用这套方法解决问题的流程。摆的动能
拉格朗日表述是经典力学的一种重新表述。拉格朗日表述的重要性,不只是因为它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力学;而更是因为它能够帮助物理学家更深刻地了解一个物理系统的物理行为。虽然拉格朗日只是在寻找一种表述经典力学的方法,他用来推导拉格朗日方程的平稳作用量原理,现在已被学术界公认为在量子力学也极具功用。
- 拉格朗日表述不会被任何坐标系统捆绑住。拉格朗日表述使用广义坐标来描述系统的空间参数。它所涉及的物理量是动能与势能,这些物理量的值不会随广义坐标的选择而改变。因此,对于系统的种种约束,可以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广义坐标,来计算问题的解答。
- 拉格朗日表述能够简易地延伸至其他学术领域。电路学、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等等,都可以用拉格朗日表述来分析。
- 如果用同样的表述可以分析不同学术领域的物理系统,这些系统必定有结构上的类推。在一个学术领域的新发现,意味着很可能在另一个学术领域会有类似的现象。
拉格朗日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升高一个层次,看看怎么描述“场”这个物理系统。与之前相同,同样是用拉氏量去描述,只不过要改写一下拉氏量,把
看到这里我估计有的读者已经懵圈了,到底什么叫拉氏量啊?把几个场乘在一起怎么就能描述它们对应的粒子的相互作用了?为了照顾没有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同学,我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把前面的内容重述一遍,详见下图。希望这个水果场论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什么叫量子场论——量子场论只不过是把图中的苹果和西瓜换成各种粒子对应的量子场
图1 水果的量子场论。这个toy model只包含苹果和西瓜两种水果(甚至不包括反苹果和反西瓜),可以看到它的拉氏量包括描述自由水果的项和描述水果间相互作用的项。图中给出了几个相互作用过程的例子,这些费曼图都由
至此,我们知道了 拉氏量
读到这里我猜大家应该看累了(因为我也写累了(:з)∠)),可以点个收藏然后放下手机or电脑歇一歇,回味一下这部分的内容,顺便点个关注点个赞╰( ̄ω ̄o),休憩后我们正式踏上探索强&弱相互作用的旅程。
强相互作用的历史大概要从人们发现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开始说起。在1.1 节中我们说过1909年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也就是说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实验告诉我们每种元素的原子核的质量和电量都不同,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每种元素的原子核都是不同的基本粒子吗?还是说它们不是基本的,是由某种更小的粒子组成的?1919年,卢瑟福发现氮14原子在α粒子的轰击下会产生氧17原子和一个氢核,这促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不是基本粒子,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内部都有“氢核”这个基本组分。后来人们把这个基本组分命名为“ 质子 ”,氢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氦的核里有两个质子,锂的核有三个质子,依次类推,这导致了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带电量都不同。那么原子核里面只有质子这一种组分吗?人们发现,虽然氦核的质子数量/带电量是氢核的2倍,但它的质量却是氢核的4倍,这说明原子核里面也许还有额外的不带电的粒子,它被卢瑟福命名为“ 中子” 。中子最终在1932年被查德威克的实验找到,它与质子一同被称为“ 核子 ”。
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原子核里面的质子和中子是怎么束缚在一起的呢?人们认为核子间存在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它有两种特性。第一,这种相互作用比电磁相互作用要强很多,因为它要保证带正电的质子之间不会因为电磁相互作用而散开。第二,这种相互作用肯定是一种小尺度的短程相互作用,因为在我们的宏观世界并没有发现它。最终,人们把这种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命名为“ 强相互作用 ”。既然有了新的相互作用,就要去构建这种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也就是本节第一部分提到的——写出核子这个物理系统的拉氏量中的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猜想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可能是通过一个 标量场 进行的( 类比电子间相互作用通过电磁场进行 ),称为核力的 汤川理论 。在汤川理论中,核子系统拉氏量中的
图2 用费曼图表示强相互作用的汤川理论。(a)汤川理论的相互作用顶点,可以看到两个核子和一个π介子耦合在一起,这是构成核力过程的费曼图的最基本单元;(b)两个核子通过交换一个π介子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1947年,宇宙射线实验发现汤川理论预言的
我们把所有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为“ 强子 ”。为了探讨这些强子有没有内部结构,人们需要先给它们分一分类( 就好比给化学元素排元素周期表一样 )。一般来说,可以把强子划分为质子、中子这样的 重子 ( 是费米子 ),以及
最终的突破来自于盖尔曼和茨威格,他们于1964年提出一个猜想:SU(3)对称性的3个基础表示以及对应的3个共轭表示可以被当作基本粒子,它们被命名为“ 夸克 ”和“ 反夸克 ”。当然,我知道大家看不懂前面这句话,所以用通俗的语言再说一遍:盖尔曼等人提出,存在比强子更小的基本粒子,3种夸克(
现在我们手上有了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夸克,可以开始着手构建普适的强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了( 找着了演员才开始写剧本2333 )。不过不着急,在此之前我们先介绍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说句题外话,夸克“quark”这个名字来源于一种海鸟的叫声,取它的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之意,正如我们在探测到夸克之前就根据SU(3)对称性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
弱相互作用也是原子核尺度上的一种短程相互作用,它的发现源于人们对 原子核
话说回来,随着1932年原子核里面的中子被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原子核的
正如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研究一种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出写出这个物理系统的拉氏量中的
图3 用费曼图表示弱相互作用的费米理论。(a)费米理论的相互作用顶点,可以看到四个费米子耦合在一起;(b)可以用这个相互作用顶点直接表示β衰变的过程,可以看到一个中子衰变成了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个(反)中微子。(要注意,图中的红色箭头才是粒子的动量方向,黑色箭头是费米子流方向。)
费米理论的
1956-1958年,费曼、盖尔曼等人提出一个新的弱相互作用理论—— V-A理论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实验上发现的宇称不守恒,但它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可重整( 不能通过重整化方法消除计算中的无穷大 )以及破坏概率守恒。同一时期,李政道、杨振宁和施温格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弱相互作用理论—— 中间玻色子理论 。他们猜想弱作用应当像电磁相互作用的QED以及强相互作用的汤川理论一样,费米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应该通过交换一个中间玻色子进行( 如QED中两电子通过交换虚光子相互作用,汤川理论中两核子通过交换
总的来说,60年代之前人们没能构造出完整描述粒子间强or弱相互作用的理论,似乎人们已经走进了迷雾森林,前方一片混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之前我们写到谁谁提出啥啥理论的时候,用的都是“猜想”这个词。也就是说60年代之前人们提出各种的
到此为止,可以看到人们构建的所有量子场论模型中,只有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QED是最成功的。忘记的同学可以回顾回顾1.2节的第三部分,我们说过QED的计算结果在小数点后十位都与实验符合。那么,为什么QED会如此成功?进入50年代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可能和QED的 规范对称性 有关,于是设想能否从规范对称性出发引入一个可以正确描述粒子间强or弱相互作用的
如果读者看不懂前面的论述,就记住以下的结论吧: 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了一种根据系统的非阿贝尔规范对称性构造系统拉氏量的普遍方法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一般是我们先猜系统具有什么样的规范对称性,由杨-米尔斯理论构建出拉氏量后再根据理论与实验的符合情况判断我们猜得对不对。后来人们构建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
先来说弱相互作用。在介绍杨-米尔斯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弱相互作用之前,我想提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有关系吗?大家也许觉得我在开玩笑,这两种相互作用尺度不一样,强度不一样,甚至参与的粒子也不太一样,怎么可能有关系呢?但事实上我没在开玩笑,这两种相互作用真的有深层的联系。从1956年开始,人们逐渐发觉到弱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相似性,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正在酝酿:有可能弱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只是在低能情况下表现得不一样,在高能量下这两种相互作用可能会统一为一种相互作用!这种 电弱统一 的想法最初来自于施温格,后来被格拉肖继承,在弱作用的理论研究连连受挫之后,人们越发意识到一个自洽的弱相互作用理论可能真的要与电磁作用相结合。
1960-1961年,格拉肖猜测电弱相互作用可能具有 SU(2)×U(1)规范对称性 ,并使用杨-米尔斯的方法写下了电弱统一理论的拉氏量。然而这个理论却有一些问题,根据杨-米尔斯理论,由这个对称性构建的拉氏量中应该会引入3个传递弱作用的无质量的规范玻色子。但实验却表明,如果在弱相互作用中存在这样的规范玻色子的话,它们不应该无质量,反而质量应该非常大。所以,为了与实验相符,必须要想办法在理论中引进规范玻色子的质量。1964年,希格斯、恩格勒等人提出了一种在理论上赋予粒子质量的机制,史称希格斯机制。这一机制预言了一个自旋0的粒子—— 希格斯粒子 ,它的存在使得理论的拉氏量中出现了粒子的质量项。之后事情就水到渠成了,1967-1968年,温伯格、萨拉姆等人把希格斯机制引进到电弱理论当中,使得传递弱作用的3个规范玻色子获得了质量项。至此,电弱相互作用的完整的拉氏量
接下来说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理论的突破来自于夸克的“ 颜色 ”的发现,要注意这个“颜色”可不是我们日常中的那个颜色,它只是对夸克额外的量子数的标记而已。1964年夸克模型提出,1965年人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某些重子由三个相同的夸克组成( 如
颜色量子数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发展,因为人们意识到,粒子间可以通过电磁作用吸引排斥是因为这些参与电磁作用的粒子具有电荷,那么粒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吸引或排斥很可能是因为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具有“颜色荷”。1973年,盖尔曼和弗里奇假设强相互作用具有 SU(3)颜色对称性 ( 不是之前说的夸克模型的那个SU(3)对称性 ),通过杨-米尔斯理论写下了强相互作用的拉氏量
至此,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自洽的理论已建立起来。人们在1974年把QCD和电弱统一理论的拉氏量整合在了一起,组建出了一个具有 SU(3)×SU(2)×U(1)规范对称性 的能够描述电、弱、强三种相互作用的理论,称为粒子物理的 标准模型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立且被实验验证的最基本的物理理论,人类千百年来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至此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标准模型的拉氏量相当复杂,我们以图片的形式将它展示如下,顺便举两个例子让大家体会标准模型中粒子的强or弱相互作用是什么样子(如图4(b)(c))。这里还需要澄清一个误区,标准模型虽然把强相互作用与电弱相互作用的拉氏量写在了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强相互作用已与电弱相互作用统一,意图统一电、弱、强三种相互作用的 大统一理论 目前还在探索之中。
图4 (a)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拉氏量,当然这是它完全展开后的形式,如果缩并的话最短四五行就能写完。(b)电弱统一理论对β衰变的描述,中子内的一个d夸克转变为u夸克,同时通过W粒子生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c)QCD中两个夸克通过交换胶子进行强相互作用。
现在回过头来数一数我们手上有哪些基本粒子。首先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费米子——轻子:有电子
图5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图片来自网络)。紫色的部分为夸克,共有6×3×2=36种;绿色的部分为轻子,共有6×2=12种;红色的部分为规范玻色子,共有1+3+8=12种;黄色的是一个希格斯粒子。总共有36+12+12+1=61种基本粒子。
终于,我们介绍完了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建立的历史(可累坏我了(:з)∠))。虽然这篇文章写了上万字,但还是碍于篇幅有许多相关的历史及工作没有提及。例如费曼的路径积分量子化方法,法捷耶夫和波波夫对规范场论的量子化,南部阳一郎和戈德斯通在对称性自发破缺理论中的开创性贡献,特霍夫特对杨-米尔斯理论可重整性的证明,以及GIM机制、CKM矩阵等工作。更多相关的历史可以参考格里菲斯《粒子物理导论》第一章,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九章,以及一本科普书——大栗博司《强力与弱力》。与标准模型的费曼图有关的内容可以参考格里菲斯《粒子物理导论》第二章。
最后,向所有参与构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物理学家们致敬!
本节内容的概念要点总结如下:
本节内容的时间线总结如下:
最后留几个问题给不仅仅想看热闹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柠檬小提毛: 这乎为什么给我推这么难的东西 (19 赞)
诗酒趁年华: 我tm直呼科学的光 (11 赞)
ArcticEsprit: 水果场论太赞了 (9 赞)
王清扬 -> ArcticEsprit: 哈哈哈,这张图差点把我的电脑肝炸了 (9 赞)
杨小波: 很好,我要是把你列这些都高懂了,我就坐在巨人的肩上,做一名前沿的理论物理学者了。是吧? (4 赞)
王清扬 -> 杨小波: 没,我写的这些东西基本上是我们上课的内容,离学者还远得很 (10 赞)
杨小波 -> 王清扬: [捂脸]开个玩笑呢
never26 -> 王清扬: 现代物理学前沿离普通人太远了…真不是一般科普能明白的
仙云白: 传递强相互作用力的粒子,具体是怎么传递呢?不停地在两个核子自己跑来跑去吗?
王清扬 -> 仙云白: 不是,你可以认为这个中间传播子以场的形式连接着两个核子
仙云白 -> 王清扬: 对于一个给定的原子核,强子的数目是确定的吗?每两个核子之间都有一个?
王清扬 -> 仙云白: 你是想问介子吧,我觉得不能论“个”算,因为它作为传播子的时候和常见的“在壳”粒子不太一样,只有在壳粒子才能论个算。更何况原子核是个多体系统,里面情况很复杂。
仙云白 -> 王清扬: 这意思是说,介子在原子核里面时和在外面被探测到时“形态”不一样吗?[捂脸]
王清扬 -> 仙云白: 对的!比如电磁相互作用靠光子传递,但我们并没有在两个带电小球之间探测到光子,因为粒子在作为传播子时是“虚”的,和在壳的实粒子不一样。
仙云白 -> 王清扬: 那物理学家怎么就知道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其实是一个同一个粒子的不同表现呢?只能说这符合理论推演,所以我们这么认为吗?
王清扬 -> 仙云白: 有实验支持的,比如图2(b)那个费曼图,我们可以去计算两个核子通过π介子散射的截面(也就是概率分布),计算的过程必须要把中间传播子的质量作为一个参数代进去。然后,我们会发现,把中间传播子的质量设定为π介子的质量时,得到的散射截面的计算结果和实验测量的散射截面一致。因此可以确定中间的传播子就是π介子。
淘宝用户114514: 为什么给我一个初中生推这种文章? (5 赞)
tianwei:
再问作者您一个问题:在您的文章里提到,”光子的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QED,它的拉氏量中自由场项为: 其中第一个方括号描述自由的费米子( 和
表示费米子对应的旋量场),把这部分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可以得到狄拉克方程。第二个方括号描述自由的光子(
是电磁场张量),把这部分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可以得到无源的麦克斯韦方程。”
那么作用量第二项L
int,是描述相互作用的作用量,把它代入拉格朗日方程,是不是会得到有源的麦克斯韦方程。换句话说,按照麦克斯韦的观点,麦克斯韦方程解释,电荷产生电场。但是按照场论的观点,麦克斯韦方程描述的电子场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关系式,不能解释为“电荷产生电场”这样机械的观点。
王清扬 -> tianwei: 不矛盾啊,你从U(1)对称性推出电荷流的表达式里面就是包含场项的。
tianwei -> tianwei: 有源麦克斯韦方程是不是,L int带入拉格朗日方程得到的
王清扬 -> tianwei: 嗯
tianwei -> 王清扬:
所以我感觉,麦克斯韦方程最早解释,有源电场是电荷产生的说法不严谨。到了量子场论中,电子场与电磁场都是一直存在着的,不是谁产生了谁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对麦克斯韦方程解释加深了,麦克斯韦方程解释了无源电场的运动,以及有源电场(即电子场和电磁场相互作用的关系)。总之,量子场论解释了电子场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电荷产生了电场这种原始理解。
对吗,知识有限,望得到您的指导
王清扬 -> tianwei: 你这么理解也行,反正电磁相互作用是从规范对称性来的,“荷”是规范对称性对应的守恒量。 (1 赞)
秦军山: 写得很好,收藏了。继续啊! (3 赞)
王清扬 -> 秦军山: 干杯
东东是好孩子: [调皮][调皮][调皮]叔叔写的太复杂了,我们小朋友看不懂 (2 赞)
Aerotel -> 东东是好孩子: 叔叔???
少年甘道夫: 点赞、喜欢、收藏三连 (2 赞)
王清扬 -> 少年甘道夫: 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