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自旋、反粒子与量子场
title: 1.2 自旋、反粒子与量子场
url: https://zhuanlan.zhihu.com/p/170992644
author: 王清扬 (fb9639265aed07289a214dd964b47f06)
column: 咸鱼的粒子物理入门 (c_1272940427553689600)
voteup: 746 赞同
created: 2020-08-21 16:53:20
updated: 2020-08-21 16:53:20
fetched: 2022-04-27 03:06:40
count: 约 10920 字
version:
tags: [量子场论, 反物质, 粒子物理学]
from 专栏 咸鱼的粒子物理入门
量子场论, 反物质, 粒子物理学
历史部分的第二节讲讲人们对微观物质认识的转变。虽然上一节中写到人们发现了微观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但很快就会意识到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深刻的理解。本节将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粒子自旋的发现;②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探索与反粒子的发现;③量子场论及量子电动力学的建立。
本节依然是纯科普,不需要什么基础知识,不过如果读者不熟悉量子力学的历史的话,建议在阅读本节之前阅读1.1节。
自旋是粒子具有的一种内禀角动量,它是粒子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当然,必须要指出它和经典力学中的自转毫无关系。自旋这个概念不是由哪个天才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它的诞生与几个重要的实验结果密切相关。
首先是 碱金属光谱双线 。19世纪初随着光学仪器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分辨出光谱中挨得很近的谱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物理学家夫琅禾费用自制光谱仪观测并记录了太阳光谱中的五百多条暗线,史称夫琅禾费线,在这些谱线中就包括著名的钠双线( 钠元素的两条挨得很近的特征谱线 )。不过在19世纪人们并没有对钠双线之类的碱金属双线有太多关注,因为那时候大家不知道原子光谱的原理,所有谱线都没法解释,所以碱金属双线的理论疑难就没有显露出来。直到玻尔模型提出之后,人们才发现对于碱金属原子没法解释为什么某个位置本该是一条谱线但实际却看到了两条。
第二个实验是 反常塞曼效应 。1896年塞曼发现将原子置于磁场当中,它的某些谱线就会从一条分裂为三条,这称为(正常)塞曼效应。然而1897年普雷斯顿发现磁场中的原子谱线的分裂数还可以不是三条,于是就把这叫做反常塞曼效应。正常塞曼效应可以由磁场中玻尔原子的能级分裂解释,但这会推导出谱线分裂数只能为三条,不能为其他的数字。这样一来反常塞曼效应就变得难以理解,在1925年以前人们就没找到过合理的解释。
第三个实验结果是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偶分裂数 。上一节中说到1922年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验证了原子角动量的量子化,但这仅仅是此实验的重要结论之一,它的另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在实验中出现了与玻尔理论不符的偶分裂数结果,这暗示了半整数量子数的存在。为了理解这一点,让我们仔细看一看这个实验的内容。一个热源将银原子射出,经过隔板筛选出平行的一束后,通过一个不均匀的磁场,最终打在屏幕上。由于磁场沿z方向不均匀,即
如果原子的角动量不是量子化的,那么
图1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证实了原子的角动量量子化,且发现可能存在与角动量类似的半整数量子数。(1)不加磁场时银原子束不分裂;(2)加磁场,经典物理预言银原子束的上下分布是连续;(3)加磁场,玻尔的量子理论预言银原子束会分裂为奇数段;(4)加磁场,实际观察到银原子束分裂为偶数段。
既然可能存在半整数的量子数,那么就要问了:这个量子数是谁具有的呢?抛除了一切其他可能性之后,这个重任落到了原子中的电子身上,也就是说电子要具有 内禀角动量 。1925年,克罗尼格首先想到电子可能存在自转使其具有内禀角动量
然而,电子自旋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因为它完美地解决了碱金属双线、反常塞曼效应以及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疑难。就连海森堡也只能感叹:哎呀,真香!( 海森堡的原话:如果没有古兹密特,我们真不知该怎么处理塞曼效应。 )至于泡利,虽然他依然反对电子自旋的物理图像,但他也意识到自旋这个量子数和自己在1925年初提出的 不相容原理 中所要求的一个二值性量子数十分类似。不相容原理最初是指每一个确定的能量本征态上最多只能容纳一个电子,然而在实验中却发现了一个能态上有两个电子的情况,比如氦原子的同一个能级上有两个电子。由此泡利认为电子应该还有另一个二值性的量子数,现在他意识到了这个量子数就是自旋。怀着完善自旋的目的,泡利于1927年构造了描述自旋的泡利矩阵(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自旋
最后关于泡利的不相容原理再多说两句。首先这个原理对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是非常有用的,它直接决定了每种原子每个能级上能存在的电子数量,由此可以导出化学中的元素周期律。此外,不相容原理还可以推广至全体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而不仅限于电子,这可以推出粒子自旋与大量粒子的统计规律之间的关联。对于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不相容原理使它们不能聚集在同一个态上,这样可以导出它们满足一种被称为费米-狄拉克统计的统计规律,由此半整数自旋的粒子也被称为 费米子 。而对于自旋为整数的粒子,一个态上能聚集的粒子数没有限制,因此它们满足一种被称作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统计规律,被称为 玻色子 。这些统计规律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到的宏观现象,例如黑体辐射谱、固体的热容、材料的导电性等。也就是说,量子力学其实无处不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宏观现象本质上可能是由自旋这样的量子效应决定的。
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费米子是 “组成物质” 的基本粒子,例如电子,质子,中子这些都是费米子,而波色子是在不同的费米子之间传递相互作用的,玻色子有点像不同费米子之间的粘合剂。可以设想,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建筑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砖头,石板,水泥板,钢筋混泥土...,这些材料都是费米子,可是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建在一起建立一座大厦呢?建筑工人会使用一系列“基本方法”把不同的材料粘合在一起,用砖头建成墙面,用墙面建成房间,用房间建成楼层,楼层组成大楼,每一层的组装都需要用不同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宇宙而言就是不同的“基本相互作用”,而这些基本相互作用就是由玻色子来传递完成的,例如光子,胶子,W粒子都是玻色子。
从性质上来分析,费米子是半分数自旋,玻色子是整数自旋。玻色子的这种性质使得它很容易被用一个场来表示,实际上,标准模型中的规范场都是玻色子场,满足洛伦茨对称性,而费米子则直接使用波函数来表示。
玻色子和费米子的运动方程也不一样。费米子直接使用狄拉克方程,玻色子则是Klein Gorden方程,由不用类型的作用量求变分得到。费米子有泡利不相容原理,导致了费米子的研究方法会更复杂一些。
进入多粒子系统,它们的差异就更大了。现代凝聚态理论的研究中,玻色子的多粒子系统与费米子的多粒子系统的研究方法差异比较大,一般来说后者更困难一些,因为费米子有不相容原理,导致了多粒子系统的反对称性,需要引入Grassmann代数这种特殊的工具,而玻色子多粒子系统则没有这种需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167022/answer/1771316649
虽然自旋这个概念很快被人们接受,但仍有两个问题需要被回答:(1)自旋是从哪来的?或者说从什么基本理论可以导出粒子的自旋?(2)自旋真正的物理图像是什么?( 小球自转肯定不对...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由量子场论去回答。为方便起见,从现在开始我们采用自然单位制,即令
1.1节中说过薛定谔方程
1928年,狄拉克构造了一个这样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
狄拉克方程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暗示了 反粒子 的存在。与K-G方程相比,在狄拉克方程中负概率问题被解决了,但负能量解依然存在。然而狄拉克认为负能态就像大海一样,里面被电子这样的费米子填满了。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电子不能处于同样的状态,因此正能态的电子无法跃迁到已被电子填满的负能态,这使得真空稳定。那么反粒子在哪里呢?狄拉克认为,负能态的电子海也可以不被填满,里面可以有一些没有装填电子的空位置,这样的位置被称为空穴。空穴可以在负能态海中自由移动,就像一个个粒子一样。当正能态的电子遇到一个这样的负能空穴时,它会跃迁入负能态,从而释放出两倍于它自身的能量的光子。简而言之,就是说电子遇到负能海中的空穴会湮灭为光子。狄拉克将这个假想的空穴称为电子的反粒子,它有着与电子相同的质量,但由于电荷守恒,这种反电子的电荷与电子相反( 这样它俩才能湮灭为不带电的光子 )。虽然狄拉克的这个猜想看起来非常扯,但它竟然被实验证实了!1932年,安德森在云室实验中发现了一个荷质比与电子相反的粒子,这正是狄拉克预言的反电子。在此之后,其它费米子的反粒子(如反质子)也陆续被发现。( PS:有些书中根据电子的反粒子带正电称其为正电子,也是可以的,正电子和这里的反电子是一个意思。 )
图2 狄拉克海与反粒子。图中红色圆圈是电子,能量E=0的海平面上方是处于正能态的电子,海平面之下是处于负能态的电子。负能海中没有电子的空位置(绿色圆圈)被认为是电子的反粒子,处于正能态的电子跃迁至这个空穴时,相当于电子与与其反粒子碰撞,它们湮灭产生能量为2倍电子能量的光子。
解释了自旋的来源,预言了反粒子,狄拉克方程彰显出其巨大的威力,然而这样一个理论仍不是完美的。首先,对于因果性问题,狄拉克方程依然无能为力,因果律在这里仍被破坏。第二,虽然狄拉克方程暗示了反粒子,但电子海与空穴的假设实在是太过魔幻,有可能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但采取了错误的理解方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不论是K-G方程还是狄拉克方程,它们都可以导出粒子数守恒的结论,无法描述粒子的产生湮灭过程。因此在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尝试中,虽然狄拉克方程比K-G方程进步了很多,但它仍是一个有问题的理论。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种种困难暗示着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合理的描述微观物质的模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各种波动方程的意义。前面一直在说波动方程描述的是一个波
量子场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6年,玻恩、海森堡、约当利用正则量子化方法将电磁场量子化,构建了电磁场的量子理论。所谓的正则量子化,其实就是将1.1节中的位置-动量的不对易关系( 称为正则对易关系 )应用于电磁场中:
量子场论还可以为波粒二象性和自旋的概念给出一种合理的物理图像。在量子场论中, 所有物质都是弥漫在时空中的场 (例如电磁场) ,场方程的解对应时空中的波,这种具有波动性的场的能量是分立的。场的能量每上升一个台阶就相当于时空中激发出一个粒子,每下降一个台阶就相当于时空中湮灭一个粒子。也就是说场是比粒子更基本的东西, 粒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场的激发态 ( 比如光子是电磁场的激发态,电子之类的费米子是狄拉克场的激发态 )。这样一来就把粒子和波这两种图像结合在了一起,给出了波粒二象性的物理图像。至于自旋,既然场比粒子更基本,那么 粒子的自旋就可以被理解为场的内禀角动量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光子的自旋,光子作为电磁场的激发态,它的自旋就是电磁场方向转动所带来的角动量。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光子/电磁波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发生改变,但场的方向一直在周期性改变。其他粒子的自旋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理解,所以粒子自旋不是小球自转,它是粒子对应的场在转动。
图3 自旋s=1的光子(图片来自网络)。上图为ms=+1的右旋光子,下图为ms=-1的左旋光子。可以看到粒子沿一条直线运动,它所对应的场的方向(箭头)一直在周期性改变,这导致了自旋这个量子数的存在。
前面提到的K-G场、狄拉克场、电磁场都是描述自由粒子的自由场,不涉及相互作用。为了研究粒子的散射、衰变等问题,人们必须要构建一套包含场的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而在微观世界最常见的相互作用就是带电荷的费米子之间通过电磁场进行相互作用,或者带电荷的费米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这些情况统称为电磁相互作用。这样一个关于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被称为 量子电动力学(QED) ,它的核心在于我们要在系统的拉氏量( 描述物理系统的一个函数 )中写下狄拉克场与电磁场的耦合项。考虑到狄拉克场和电磁场的U(1)规范对称性,可以将它们的耦合项写为: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感到懵圈,毕竟我第一次学量子场论的时候也被这些涉及相互作用的东西搞晕了。其实这些东西有一种非常便于理解的表示方法—— 费曼图 ,这是天才物理学家费曼发明的一套用于表示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上述的耦合项
图4 量子电动力学QED的一些最低阶费曼图。(a)QED的相互作用顶点,两个费米子和一个光子耦合在这个顶点上,这是构成QED过程费曼图的最基本单元;(b)电子与电子通过交换虚光子进行散射的过程;(c)正负电子通过一个虚费米子湮灭为两个光子的过程;(d)电子与光子的康普顿散射过程。
随着QED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逐步形成,量子场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开始浮现出来—— 发散 。所谓发散,就是说量子场论的计算结果经常会出现无穷大( 尤其是圈图的计算结果 ),比如计算电子的电磁自能的结果就是无穷大,这是物理学中不允许的。一开始人们觉得计算出的发散物理量可能实际上都等于零,但是1947年在原子光谱实验中发现的兰姆移位现象表明,这些在计算中发散的物理量实际上不是零,它们拥有可测量的具体数值!这使得量子场论的发散问题必须被重视起来。1947-1949年,施温格、费曼、朝永振一郎等人建立了一套处理发散的理论方法,被称为 重整化 方法。QED在结合了重整化方法后,可以有效地消除计算结果的无穷大,准确地对兰姆移位以及的电子反常磁矩等现象进行计算,结果甚至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至此,一个完整自洽的关于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正式确立,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入了新纪元。
本节的故事讲到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如果读者想了解相对论性量子力学以及早期量子场论的更详细的历史,可以参考温伯格《量子场论》第一卷第一章。虽然到此为止只带大家认识了光子、电子、反电子以及原子核这些粒子,但有了量子场论的这个框架,人们很快就可以向微观世界的其他相互作用进军,迎来粒子物理的大爆发。在下一节我会介绍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与大家一同回顾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大厦的搭建过程。
本节内容的概念要点总结如下:
本节内容的时间线总结如下:
最后留几个问题给不仅仅想看热闹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真农:
这么耐心去打磨语言的科普作者在知乎上越多越好。
棒 (27 赞)
王清扬 -> 真农: 哈哈,真的是,每写完一段我都要想想如果我不懂粒子物理的话能不能看懂这段话 (13 赞)
知乎用户 -> 王清扬: 给你点赞,我从公式以外的每个字都认识,提升到了每句话都念的通[赞] (4 赞)
小CHi: 说的太好了,又是学到新知识的一天[惊喜] (4 赞)
王清扬 -> 小CHi: 觉得难度如何?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 (6 赞)
突破天元的042 -> 王清扬: 除了方程有点难懂,其他都不难理解 (1 赞)
突破天元的042 -> 王清扬: 赞赏表示感谢
知乎用户p12z68:
量子场本身可能不是可观测量,因为它不一定是厄米的。能量和动量的本质是庞加莱群的生成元,它们在粒子上的表示就是能量算符和动量算符。也就变成了一种作用。能量算符和动量算符本身是没有大小的,能量动量算符就是其庞加莱群生成元的表示,而群元就代表一种抽象的“作用”,群表示就是把这个作用形象的表达出来,看其作用在粒子态上的表现。所以,把量子场理解为时空每一点对粒子的作用应该比较准确。
双缝干涉粒子系综如果理解成同一个粒子的随机复现(费曼单电子宇宙假说),那么图像在系综粒子数量取极限时严格等于它的屏幕截面的概率波分布。 (5 赞)
普通人-脑子略笨:
作者什么动机 为什么写这么好 你是要收获迷妹吗
吃瓜 (2 赞)
王清扬 -> 普通人-脑子略笨: 啊哈,写这种东西也会有迷妹吗[调皮] (4 赞)
南风胡杨 -> 王清扬: 这个真没有,哈哈,漂亮妹子基本不喜欢这些 (2 赞)
JohnMarshall: 更新啦,更新啦[爱] (2 赞)
王清扬 -> JohnMarshall: 差点咕咕 (4 赞)
小玉嘚 -> 王清扬: 鸽子飞了[惊喜]
tianwei: 请问作者您,量子力学中中波函数概率诠释,在量子场论中是不是不适用了,波方程是不是成为场方程了,知识有限望得到您的回复
王清扬 -> tianwei: 概率诠释依然成立,比如我们算散射振幅,它的模平方表示的就是概率
tianwei -> 王清扬: 波方程和场方程一样吗
王清扬 -> tianwei: 方程形式一样
王清扬 -> tianwei: 但是作为场方程时它是一个经典方程,因为是从最小作用量原理得到的。
2300: 关键的地方没讲清楚,还是抄写百科
王清扬 -> 2300: 比如哪没写清楚? (1 赞)
2300 -> 王清扬: 比如反常塞曼效应的来由
王清扬 -> 2300: 这个啊,要说清楚这个的话要拿L-S耦合去算。如果后面的思考题3能理解的话,反常其实就是自旋影响了能级分裂数,导致谱线分裂数不等于3。
2300 -> 2300: 谢谢耐心回复
LRL: 从李代数的角度来讲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是一个更加基本的角度。我觉得从狄拉克方程的守恒量来理解,还是没有说清楚自旋到底怎么来的。
王清扬 -> LRL: 嗯,关于角动量是转动生成元这件事后面的章节会说。
卖火车的小火柴 -> LRL: 作为一个业余观众,感觉从狄拉克方程来理解自旋有点像循环证明了,从方程出发只能描述有自旋这个现象,还是理解不了自旋怎么来的
王清扬 -> 卖火车的小火柴: 是这样的,我们这个宇宙在小尺度弱引力的情形下满足狭义相对论,也就是说任何物理规律都要具有相对论协变性。在量子场论中,一个场如果要满足相对论协变性,那么它的形式就只能是标量场、旋量场、矢量场等等,分别对应自旋0,自旋1/2,自旋1等等。也就是说自旋的出现是相对论性量子场论所要求的。如果承认我们这个宇宙满足相对论性量子场论,就自然可以得出粒子允许具有自旋的结论。如果理论允许有自旋而实际上所有粒子都没自旋,那才是怪事一件。 (1 赞)
卖火车的小火柴 -> 王清扬: 哦哦,感谢解释,脑袋有点不够用了疑惑
麦克斯韦的小妖: 请问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无外部磁场作用还会出现钠双线的现象吗[好奇]
王清扬 -> 麦克斯韦的小妖: 自旋-轨道耦合造成的 (1 赞)
麦克斯韦的小妖 -> 王清扬: 谢谢大神~这个星期跟着你学了好多 期待更新[惊喜]
麦克斯韦的小妖 -> 王清扬: 呜呜呜 我太菜了
猪德纲:
说的确实挺清晰明了,比某些老师讲的好太多,赞赞赞。小白看懂80
欢呼 (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