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是什么? - 长尾科技 的回答

问题描述

话题:

量子场论, 规范场论, 杨-米尔斯理论

回答:

-- 2024-06-03 重新抓取, 没啥大变化

简单的说, 杨-米尔斯理论外尔 发现的 可交换群 (阿贝尔群)的 规范理论 (应用于电磁理论)拓展到了 不可交换群 (非阿贝尔群),因此它又叫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拓展后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最后成功的描述了 电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是粒子物理 标准模型 的基础。

在上一篇文章《深度:宇称不守恒到底说了啥?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发现究竟有多大意义?》里,长尾君用了很长的篇幅跟大家聊了聊宇称不守恒的事。大家也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因此斩获了全球华人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然而,对杨振宁关注多一点的人就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说 宇称不守恒虽然为杨振宁赢得了物理学界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杨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

这下子很多人就懵圈了。杨-米尔斯理论是啥?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没讲过,去百度上搜,搜出来结果更是一头雾水,那都是只有懂的人才能看得懂的东西。隐隐约约能感觉到杨振宁先生好像做了什么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但是要具体说他做了啥,在科学上有啥意义,就迷糊了。

杨-米尔斯理论 到底重不重要?重要,当然重要,绝对的重要,这是 现代规范场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 基础。在讲宇称不守恒的时候我就说过,杨-米尔斯理论是一个背景更加宏大的故事。宇称不守恒虽然也影响了物理学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把它单独拎出来还是马马虎虎能讲清楚的,而杨-米尔斯理论就不一样了,想要把它搞清楚,我们得把视角上升到整个物理学发展的高度上来,因为这是一个跟物理学主线密切相关的故事。

01物理学的主线

物理学家到底在研究什么?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有跟物体运动相关的,有跟声音、光、热相关的,有跟闪电、磁铁相关的,也有跟放射性相关的等等。物理学家们就去研究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然后他们得到了一堆关于运动啊,声学、光学、热学之类的定律,然后物理学家们就满意了么?

当然不满意,为啥? 定律太多了

你想想,如果每一种自然现象都用一种专门的定律来描述它,那得有多少“各自为政”的定律啊。于是物理学家们就想: 我能不能用更少的定律来描述更多的现象呢?有没有可能有两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是在更深层次上却可以用同一种理论去描述?有没有可能最终用一套理论来描述所有的已知的事情

这个事情,本质上就跟秦始皇要统一六国一样,我决不允许还有其他六个各自为政的国家存在,必须让所有人遵守同样的法律,服从同一个政令,用同样的语言和文字,这样才和谐。物理学家的统一之路,也是这样浩浩荡荡地开始的。

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力,麦克斯韦统一了电、磁、光。到了19世纪,随着人们对微观世界研究的深入,许多在宏观上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在微观层面上却很好的统一了起来。比如我们熟悉的支持力、弹力、摩擦力之类的东西,在宏观上它们确实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到了微观一看: 这些杂七杂八的力全都是分子间作用力造成的,而分子间作用力本质上就是电磁力 。并且,这些分子、原子运动的快慢,在宏观层面上居然体现为温度,然后热现象就变成了一种力学现象。

200

于是,到了19世纪末, 人类所有已知现象背后的力就都归结为引力和电磁力 ,其中引力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电磁力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但尴尬的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这套框架居然是矛盾的,那么到底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有问题还是牛顿力学的这套框架有问题呢?

爱因斯坦说 麦克斯韦方程组没毛病,牛顿的框架有问题 。于是爱因斯坦升级了一下牛顿的这套框架,在新框架下继续跟麦克斯韦方程组愉快的玩耍,这套升级后的新框架就叫 狭义相对论

在狭义相对论这个新框架里,麦克斯韦方程组不用做任何修改就能直接入驻,这是 一等公民 。另外,牛顿力学里有些东西无法直接搬过来,但是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很愉快的搬到这个新框架里来,比如动量守恒定律(直接用牛顿力学里动量的定义,在狭义相对论里动量是不守恒的,需要修改一下就守恒了),这是 二等公民 。还有一类东西,无论怎么改都无法让它适应这个新框架,这是 刁民

刁民让人很头痛啊,不过还好,虽然有刁民,但是刁民的数量不多,就一个: 引力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牛顿力学那个框架里玩得很愉快,但是它骨头很硬,不管怎么改,它就是宁死不服狭义相对论这个新框架,那要怎么办呢?当然,我们可以继续改,我们相信虽然现在引力它不服,但是以后总能找到让它服气的改法。但是爱因斯坦另辟蹊径,他说引力这小子不服改我就不改了,然后他另外提出了一套新理论来描述引力,相当于单独给引力盖了一栋别墅。结果这套新引力理论极其成功,而且 爱因斯坦提出这套新理论的方式跟以往的物理学家们提出新理论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这种 新手法 带来梦幻般的成功惊呆了全世界的物理学家,然后爱因斯坦就被捧上天了,这套新理论就叫 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驯服了引力,用狭义相对论安置好了电磁力之后,接下来的路就很明显了: 统一引力和电磁力 ,就像当年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光那样,毕竟用一套理论解释所以的物理现象是物理学家们的终极梦想。但是,爱因斯坦穷尽他的后半生都没能统一引力和电磁力。不仅如此,随着实验仪器的进步,人们撬开了原子核,在原子核内部又发现了两种新的力: 强力弱力

这下可好,不但没能统一引力和电磁力,居然又冒出来两种新的力。所以,我们现在的局面变成了有四种力: 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其中,引力用广义相对论描述,电磁力用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化之后用量子电动力学QED)描述,强力和弱力都还不知道怎么描述,统一就更别谈了

到了这里,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 杨-米尔斯理论 终于要登场了,我先把结论告诉大家:现在 强力就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弱力和电磁力现在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统一,统一之后的电弱力也是用杨-尔斯理论描述的 。也就是说,在四种基本力里,除了引力,其它三种力都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所以你说杨-米尔斯理论有多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杨-米尔斯理论是一套非常基础的理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模型,但是理论本身并不会告诉你强力和电弱力具体该怎样怎样。 盖尔曼 他们把杨-米尔斯理论用在强力身上,结合强力各种具体的情况,最后得到的 量子色动力学(QCD) 才是完整描述强力的理论。 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 等人用来统一弱力和电磁力的 弱电统一理论 跟杨-米尔斯理论之间也是这种关系。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我们后面再说,这里先了解这些。

以上就是一部极简的 物理学统一史 ,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对杨-米尔斯理论有个比较清晰的定位。统一是物理学的主线,是无数物理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杨-米尔斯能在这条主线里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才能继续我们下面的故事。

在物理学的统一史里,有一个人的工作至关重要,这个重要倒不是说他提出了多重要的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也极其重要),而是他 颠倒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式 。以他为 分水岭 ,物理学家探索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让20世纪的物理学家们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比之前复杂得多得多的物理世界,让他们能够大胆的预言各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这种思想也极其深刻的影响了 杨振宁 先生,杨振宁先生反过来又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最后产生了精妙绝伦的 杨-米尔斯理论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没错,他就是 爱因斯坦 。那么,爱因斯坦究发现了什么,以至于颠倒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式呢?

02被颠倒的物理学

大家先想一想,爱因斯坦之前的物理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

他们去做各种实验,去测量各种数据,然后去研究这些数据里的规律,最后用一组数学公式来“解释”这些数据,如果解释得非常好,他们就认为得到了描述这种现象的物理定律,然后顺带着发现了隐藏在理论里的某些性质,比如某种对称性。在这里我们能清晰的看到 实验-理论-对称性 这样一条线,这也符合我们通常的理解。

但是,爱因斯坦把这个过程给颠倒了,他发现上面的过程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时候还行,但是当问题变得比较复杂,当实验不再能提供足够多的数据的时候,按照上面的方式处理问题简直是一种灾难。

比如,牛顿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 的时候,开普勒从第谷观测的海量天文数据里归纳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然后牛顿从这里面慢慢猜出了引力和距离的平方反比关系,这个还马马虎虎可以猜出来。我们再来看看牛顿引力理论的升级版- 广义相对论 的情况:

上图是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你告诉我这种复杂的方程要怎样从实验数据里去凑出公式来?况且,广义相对论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跟牛顿引力的结果几乎一样,第谷观测了那么多天文数据可以让开普勒和牛顿去猜公式,但是在20世纪初有啥数据让你去猜广义相对论? 水星近日点进动 问题是极少数不符合牛顿引力理论的,但是人们面对这种问题,普遍第一反应是在水星里面还有一颗尚未发现的小行星,而不是用了几百年的牛顿引力有问题。退一万步说,就算你当时认为那是因为牛顿引力不够精确造成的,但是就这样一个数据,你怎么可能从中归纳出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

经过一连串的深度碰壁之后,爱因斯坦意识到当理论变得复杂的时候, 试图从实验去归纳出理论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洛伦兹不就是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牵着鼻子走,最终才错失发现狭义相对论的么? 实验不可靠 ,那么爱因斯坦就要找更加可靠的东西,这个更加可靠的东西就是 对称性

于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上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他先通过观察分析找到一个十分可靠的对称性,然后要求新的理论具有这种对称性,从而直接从数学上推导出它的方程,再用实验数据来验证他的理论是否正确 。在这里,原来的 实验-理论-对称性 变成了 对称性-理论-实验对称性从原来理论的副产品变成了决定理论的核心,实验则从原来的归纳理论的基础变成了验证理论的工具 。理解这一转变非常的重要,后面的物理学家都是这么干的,我们要先把思路调对,不然到时候就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

爱因斯坦利用这样思路,先确定了 广义坐标不变性 ,然后从这个对称性出发得到了一套新的引力理论,这就是 广义相对论 。这也是为什么其他科学家看到广义相对论之后一脸懵逼,而且说如果不是爱因斯坦,恐怕50年之内都不会有人发现这套理论的原因。爱因斯坦是第一个这么反过来干的,广义相对论大获成功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理论研究还可以这么干,这种思想后来被 杨振宁 先生发扬光大,并形成了“ 对称决定相互作用 ”这样的共识。

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之后,继续朝着更伟大的目标“ 统一场论 (统一引力和电磁力)”进军,在强力和弱力还没有被发现的年代,能够统一引力和电磁力的理论似乎就是终极理论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爱因斯坦终其后半生都未能完成统一场论,但是统一场论的巨大光环和爱因斯坦自带的超级偶像的磁场还是吸引了一些物理学家,也带来了一些有意思的新想法。

03规范不变性

我们再来理一理爱因斯坦的思路:爱因斯坦把对称性放在更加基础的位置,然后从对称性导出新的理论。他从 洛伦兹不变性 导出了 狭义相对论 ,从 广义坐标不变性 导出了 广义相对论 ,现在我们试图统一引力和电磁力,那么,有一个问题就会很自然地被提上日程: 究竟什么样的一种对称性会导出电磁理论呢

这个问题很自然吧,但是它的答案却不是那么好找的,这么容易就让你找到导致电磁理论的不变性,上帝岂不是太没面子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从前人的实验经验定律总结出来的,并没有指定什么具体的对称性,那要怎么办呢?

不着急, 诺特定理 告诉我们 对称性跟守恒定律是一一对应的,我现在不是要找导出电磁理论的对称性么?那么我就去看看电磁理论里有什么守恒定律呗,最好还是电磁理论里特有的。

说到电磁理论里特有的守恒定律,那肯定就是 电荷守恒 啊。电荷肯定是只有电磁学才有的东西,而且电荷守恒定律又是这么明显,不管是不是它,它肯定是嫌疑最大的那个,必须抓起来严刑拷问,看看跟它私通的对称性到底是什么。

外尔 的严刑逼供下,电荷守恒招了: 跟电荷守恒相对应的对称性是波函数的相位不变性 ,(在量子力学里粒子的状态是用波函数来描述的,既然波那肯定就有相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个 相位不变性 我们一直称为 规范不变性 ,也叫 规范对称性

这个相位不变性,或者说规范不变性,我们怎么理解呢?为什么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里会有规范不变性呢?如果从公式里看就非常的简单,就是我给它这里做了一个相位变换,它另一个地方就产生了一个相反的相位,总体上刚好给抵消了;如果从直觉上去感觉,你可以想想,在量子力学里,波函数的模的平方代表在这里发现该粒子的概率,你一个波函数的相位不论怎么变,它的模的平方是不会变的啊。如果你还想继续深挖,我推荐你去看一看格里菲斯的 《粒子物理导论》 (回复“ 粒子物理导论 ”可以获取这本书的电子版),他在第十章里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规范理论,而且很通俗。

总的来说就是: 规范不变性导致电荷守恒

但是事情还没完,外尔接着发现了一件真正让人吃惊的事:我们上面说规范不变性导致电荷守恒,这里说的规范不变性指的是 整体规范不变性 ,但是外尔发现如果 我们要求这个规范不变性是局域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包括电磁场

泡利 针对这个做了进一步的研究,1941年,泡利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在论文里严格的证明了: U(1)群整体规范对称性对应电荷守恒,它的局域规范对称性产生电磁理论,甚至可以直接从它推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 。U(1)群是 群论 里的一种群的名字,叫 酉群(unitary group) ,或者 幺正群 ,数字1表示这是1阶酉群,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 对称性在数学上就是用群论来描述 ,而且通常不同的理论对应不同的群(这里电磁理论就对应U(1)群)就行了。

200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终于找到了决定 电磁理论 的对称性,它就是 U(1)群的局域规范对称性 。U(1)群和规范对称我前面都解释了,那么问题的关键就落在对称性的 整体局域 的区别上了。

04整体对称和局域对称

整体对称 ,顾名思义, 如果一个物体所有的部分都按照一个步调变换,那么这种变换就是整体的 。打个比方,舞台上所有的演员都同步地向前、向后走,或者全都做同样的动作,观众看着演员都整整齐齐的, 觉得所有人都像是一个人的复制品一样 ,这样的变换就是整体的。如果经过这样一种整体的变换之后,它还能保持某种不变性,我们就说它具有 整体对称性

有了整体对称的概念, 局域对称 就好理解了,类比一下, 如果一个物体不同的部分按照不同的步调变换,那么这种变换就是局域的 。还是以舞台为例,导演为了使表演更具有个性,他想让演员表现出波浪的样子,或者是千手观音那样,再或者是形成各种不断变化的图案,这种时候每个人的动作变换就不一样了吧, 也不会说所有人都像一个人的复制品一样了 ,这时候这种变换就是局域的。因为它不再是所有的人按照一个规则变换,而是局部的每个人都有他局域特有的变换规则。同样的,如果经过这样一种局域的变换之后,它还能保持某种不变性,我们就说它具有 局域对称性

从上面的情况我们看出来, 整体变换要简单一些,所有的地方都按照同样的规则变换,而局域变换就复杂多了,不同的地方按照不同的规则变换 。所以,很明显,如果你要求一套理论具有某种局域对称,这比要求它具有整体对称复杂得多,局域变换对物理定律形式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一些。但是,你一旦让它满足局域对称了,它能给你的回报也会多得多。

还是电磁理论的例子: 整体规范对称性下我们只能得到电荷守恒,但是一旦要求它具有局域规范对称性,整个电磁理论,甚至麦克斯韦方程组都直接得到了 。电荷守恒和麦克斯韦方程组,这就是整体对称和局域对称给的不同回报,孰轻孰重差别很明显吧?电荷守恒是可以直接从麦克斯韦方程组里推导出来的。

以上是偏科普的解释,从数学的角度来说, 整体变换就是你所有的变换跟时空坐标无关,局域变换就是你的变换是一个跟时空坐标相关的函数 。跟时空坐标相关的函数,其实就是说不同的时空点,这个函数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变换不一样。

不管从哪种解释(从数学更容易),我们其实都可以看出: 整体变换其实只是局域变换的一种特例 。局域变换里变的是一个跟时空坐标相关的函数,但是这个函数的值也可以是一个定值啊,这时候局域变换就退化成整体变换了。

那么,一个大胆的想法就产生了: 在电磁理论里,整体规范对称性对应着电荷守恒,但是我一旦要求这个整体规范对称性在局域下也成立,我立马就得到了整个电磁理论。那么我可不可以把这种思想推广到其他领域呢?比如强力、弱力,有没有可能同样要求某种整体对称性在局域成立,然后可以直接产生强力、弱力的相关理论呢

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想法, 杨振宁 从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在开始琢磨这个事,但是一直到十几年后的1954年,也就是他32岁的时候才有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也叫 杨-米尔斯理论

05杨振宁的“品位”

在我们正式讲杨-米尔斯理论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杨振宁先生的品位。

有一个曾经跟爱因斯坦共事过的物理学家这样回忆: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我提出一个自认为有道理的设想时,爱因斯坦并不与我争辩,而只是说:“啊,多丑!”。只要他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他就对之完全失去了兴趣,并且不能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在上面花这么多时间。他深信,美是探索理论物理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爱因斯坦自己也说:

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对这个或那个现象、这个或那个元素的谱我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的都只是细节问题。

爱因斯坦对一个理论的美学要求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从麦克斯韦电磁学里发现的洛伦兹不变性成了狭义相对论的核心,但是爱因斯坦觉得狭义相对论偏爱惯性系,这点让他很不满。他觉得洛伦兹不变性的范围太窄了,上帝不应该让这么美的思想之局限在惯性系里,所以他要以一个在所有参考系里都成立的不变性为前提,重新构造一个新的理论,这就是广义坐标不变性和广义相对论的来源。

说白了,爱因斯坦就是觉得: 这么好的对称性,这么美的想法,如果上帝你不选用它作为构造世界的理论,那上帝简直就是瞎子 。爱因斯坦深信上帝一定是用简单和美来构造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从如此简单和美的对称出发构造的理论一定是有意义的。

杨振宁先生的品位,跟爱因斯坦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也是一位对理论的美学要求达到了不可思议地步的人。杨振宁先生最为崇敬的物理学家就是爱因斯坦,他对爱因斯坦颠倒物理学的研究方式,把对称性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以及对科学理论简单和美的追求都有非常深刻的领悟。除此之外,杨振宁还有一个一般物理学家不具备的优势: 他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数学家老爹 ,这就使得杨振宁的数学水平比同时代的物理学家高出很多。数学在现代物理中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说,这就叫 凭实力拼爹 ~

杨振宁先生是父亲 杨武之 是著名的数学家和 数学教育家 ,是数学教育家就意味着他会以一种非常恰当的方式让杨振宁接触并喜欢数学。杨振宁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他就从父亲那里接触到了 群论 的基础原理。诺特定理的发现让物理学家们重视对称性,但是他们对群论这种对称性的数学语言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当时很多物理学家都反对把群论这种过于抽象的数学语言引入到物理学里来,怼神泡利直接把群论嘲讽为“群祸”,薛定谔表示附议,爱因斯坦也只是把群论当做一个细枝末节的工作。

幸运的是, 杨武之 恰好是擅长群论的数学家,他在清华大学开过群论的课程,当时 华罗庚、陈省身 这些未来的数学大师都来听过课。有这样的父亲,杨振宁对群论肯定不陌生,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学士论文的题目选的就是《群论和多原子分子的振动》,他的老师 吴大猷 就借此引导他 从群论开始关注物理学的对称性问题

400

所以, 年纪轻轻的杨振宁就已经非常重视物理学的对称性问题,并且在那个其他物理学家还在普遍怀疑群论的年代,他已经很好的掌握了群论这种研究对称性的重要工具 ,这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有这样的杨振宁,他会对泡利在1941年发表的那篇论文感兴趣是很自然的。

06对称性的推广

我们把眼光再拉回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时候人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除了电磁力和引力之外还有 强力弱力强力把质子和中子黏在一起 (不然质子都带正电,同性相斥早就把原子核拆了), 弱力在原子核衰变的时候发挥作用 (比如中子衰变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的β衰变)。但是那时候对强力和弱力的认识都还非常的肤浅,汤川秀树的 介子理论、 费米的 四费米子理论 都能只能解释强力、弱力的一些现象,还有大把的问题他们没法解决,谁都知道这些理论只是关于强力、弱力的一个过渡理论,最后肯定要被更加精确的理论取代,但是该怎样去寻找更加精确的理论,大家心里也都没谱,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

但是杨振宁先生那时候的思路确是很清晰的: 他对理论的美学要求是跟爱因斯坦一样苛刻的,因此,任何只是试图粗糙、唯象的模拟强力、弱力的理论他都懒得搭理(就跟爱因斯坦嫌弃它们长得丑一样)。然后,加上数学大牛的父亲和恩师吴大猷的悉心栽培,杨振宁那先生对数学的群论、物理学的对称性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就特别理解外尔那种想法的重要性。所以,他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扩展它

外尔发现 U(1)群整体规范对称性 对应电荷守恒,但是,一旦我把这个整体对称性推广到局域,我就可以直接得到整个电磁理论。这种想法对物理学上有“洁癖”的杨振宁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它实在是太美太简洁,给出的回报也太丰厚。 如果我在强力、弱力里通过把某种规范对称性从整体推广到局域,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关于强力、弱力的理论呢?

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好像这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好像只要是物理学家都应该想到这个。但其实不然,且不说当爱因斯坦在搞统一场论的时候,他就已经被所谓的主流物理学界给边缘化了,外尔跟着爱因斯坦搞统一场论时提出的这种想法跟着被边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物理学家们每天都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哪些可靠,哪些值得考虑,哪些值得自己深入研究,哪些东西值得自己不顾一切的去守护,这原本就是一个极困难的问题,也是非常考验物理学家水平的事情。

在当时更多物理学家的眼里,外尔这样的手法可能确实很漂亮,但有点“绣花枕头”的嫌疑: 麦克斯韦方程组我们早就知道了,狄拉克、费曼等人也已经成功的把电磁场量子化了(就是所谓的量子电动力学),你在电磁领域这样颠来倒去好像确实很漂亮,但是没有增加任何知识啊 ?好吧,就算你的这个东西可能更普适,可能在强力、弱力里也有用武之地,但是在当时主流的描述强力和弱力的理论(也就是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和费米的四费米子理论)里,也看不到合适的用武的地方。而且,一般物理学家对“ 对称决定相互作用 ”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的水平,所以他们不怎么关注这个也是自然的。

所以,当时除了杨振宁、泡利、外尔等寥寥几人关注这个以外,其他人对此根本就不关心。而在这些关注的人里,杨振宁又无疑是其中对此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毕竟本科论文就是做的这个,后来给他带来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也是关于对称性的,他一直对对称性在物理学里的作用保持极高的关注度。

既然想推广外尔的思想,试图通过找到某种新的局域规范对称性来找到强力、弱力的理论,那么关键就是要找到这种对称性。但是怎么找这种对称性呢?当然还是按照诺特定理,去看看强力、弱力里有什么守恒定律呗,最好还是像电荷守恒那样,在那种相互作用力特有的。

07同位旋

杨振宁通过一番审查,发现弱相互作用里暂时没有什么特殊的守恒定律,但是强相互作用力里却有一个现成的: 同位旋守恒 。而且这个同位旋守恒还只在强相互作用下守恒,在其它作用下不一定守恒,这不刚好么。

同位旋 是啥呢?大家只要看一下 质子 (1.6726231 × 10^-27千克)和 中子 (1.6749286 ×10^-27千克)的质量,就会发现它们的质量实在是太接近了(差别在千分之一)。而且,人们还发现2个质子、1个质子1个中子、2个中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几乎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考虑电磁作用,在强相互作用的眼里,质子和中子完全是相同的。

于是,海森堡就来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质子和中子压根就是同一种粒子-核子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同位旋二重态。在抽象的同位旋空间里,质子可以“ 旋转 ”成为中子,中子也可以“旋转”成为质子,因为质子和中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说: 强相互作用具有同位旋空间下的旋转不变性。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上面的“旋转”打了一个引号,因为我们这里说的旋转并不是在我们常说的真实空间里,而是在核子内部抽象出来的同位旋空间,因此这种对称性又叫 内部对称性 ,而之前我们谈的各种跟时空有关的对称性就叫 外部对称性 。内部对称性咋一看好像不那么真实,但其实它跟外部对称是一样真实自然的,它们一样对应着守恒定律, 强相互作用下同位旋空间里的这种旋转不变性就对应同位旋守恒

关于同位旋的事情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大家只要知道在强相互作用里同位旋是守恒的,并且同位旋空间下质子和中子可以相互旋转得到就行了。

因为描述对称性的数学语言是 群论 ,与同位旋这种对称相对应的群叫 SU(2)(特殊幺正群) ,里面的数字2提醒我们这是两个物体(如质子和中子)相互变换来确定的。我们也先甭管这个SU(2)群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群论的基础知识,感兴趣的自己看群论),只需要知道这个群可以描述两个物体相互变换的这种对称性,跟电磁理论里用U(1)群来描述电磁理论里的对称性一样的就行了。

外尔和泡利发现,只要我们要求系统具有U(1)群的局域规范不变性,我们就能从中推导出全部的电磁理论。那么,杨振宁如果认为强力的本质由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产生,那么推广前面的思想,我们就应该要求系统具有 SU(2)群的局域规范不变性

好吧,要推广那就推广吧,不就是把局域规范不变性从U(1)群推广到SU(2)群么,有些人认为科学家们风风雨雨什么没见过,把一个东西从U(1)群推广到SU(2)群应该没什么难度吧?那你就错了,这玩意还真不是这么简单的,广义相对论也不过是把狭义相对论里的洛伦兹不变性推广到了广义坐标不变性,你觉得这个简单么?

U(1)群的问题之所以比较简单,是因为跟U(1)群对应的电磁理论它本身就具有局域规范对称性。也就是说,当我们的麦克斯韦同学写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时候,他就已经把U(1)群的局域规范对称性写到这方程里去了,虽然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熟悉电磁理论的人都知道其实我们有两套表述电磁场的体系,一套就是我们初中就开始学习的 场强体系 ,还有一套 势体系 ,也就是 电磁势 这些东西,从这个角度很容易就能看出它的规范不变性。

但是SU(2)这里一切都是空白,没有电磁势这样的东西。杨振宁先生想做的就是要找到类似电磁势这种具有局域规范不变性的东西,然后利用他们来描述强力,所谓的推广是这个样子的一种推广。在这种推广里,最困难的地方就在这四个字: 非阿贝尔

08非阿贝尔群

在前面我跟大家提过,杨-米尔斯理论又叫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这个阿贝尔指的是 阿贝尔群 (以挪威的天才数学家 阿贝尔 命名),它又叫 交换群 ,通俗的讲就是这个群里的运算是满足交换律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整数的加法,小学生都知道加法满足交换律:3+5=5+3,不论你加数的顺序怎么交换,最后的结果都不变。于是,我们就说 整数和整数的加法构成了一个整数加法群,这个群的运算(加法)是满足交换律的,所以这个整数加法群就是阿贝尔群

那么, 非阿贝尔群 自然就是指群的运算不满足交换律的群。那么,不满足交换律的运算有没有呢?当然有了,最常见的就是 矩阵的乘法 。稍微有点线性代数基础的人都知道:两个矩阵相乘,交换两个矩阵的位置之后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矩阵这种东西在数学、物理学里是非常基础的东西,比如你对一个物体进行旋转操作,最后都可以转化为物体跟一个旋转矩阵的运算,这样非阿贝尔其实就没啥奇怪的了。

这里我借用一下徐一鸿在《 可畏的对称 》(强烈安利这本书,需要的在公众号里回复“ 可畏的对称 ”即可)里的一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种不可交换的次序,也就是非阿贝尔的感觉。

上图是一个新兵,他现在要执行两个操作,一个是顺时针旋转90°(从上往下看),一个是向右倒(其实就是从外往里看顺时针旋转90°)。上面的a图是先旋转再右倒,而下面的b图则是先右倒再旋转,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最后这两个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左侧对着你,一个头对着你)

状态不一样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两个旋转操作如果改变先后次序的话,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这两个旋转操作都可以通过跟两个矩阵相乘得到,这说矩阵的乘法是不能随意交换顺序的。

好了,有了这些概念,我们再回到杨振宁先生的问题上来。

09杨-米尔斯理论

外尔把U(1)群的整体规范对称性推广到了局域,因为U(1)群( 1×1矩阵 )是阿贝尔群,所以这个过程很简单;杨振宁试图把SU(2)群的整体规范对称也推广到局域,但SU(2)群( 2×2矩阵 )是非阿贝尔群,这个就麻烦了。

我们知道杨振宁先生的数学水平在物理学家群体里是非常高的,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是群论大师,他自己也很早就进入了对称性领域。饶是如此,他从泡利1941年的论文开始,前前后后过了十几年,一直到 1954年 ,他才和 米尔斯 (当时和杨振宁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是克劳尔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一起写出了划时代的论文 《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同位旋守恒和一个推广的规范不变性》

上图便是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在《物理评论》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截图。按照惯例,这种经典论文 长尾科技 会提前给大家找好,想亲眼目睹一下杨振宁先生这篇划时代论文的,回复“ 杨米尔斯理论论文 ”就行。 -- Phys. Rev. 96, 191 (1954) - Conservation of Isotopic Spin and Isotopic Gauge Invariance

这两篇论文正式宣告了 杨-米尔斯理论 的诞生,杨振宁先生终于把 局域规范对称的思想从阿贝尔群推广到了更一般的非阿贝尔群 (阿贝尔群的电磁理论成了它的一个特例),从而使得这种精妙的规范对称可以在电磁理论之外的天地大展拳脚,也使得他一直坚持的“ 对称决定相互作用 ”有了落脚之地。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外尔的那一套理论成为 阿贝尔规范场论 ,把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来的称为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或者直接叫 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数学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只要选择了某种对称性(对应数学上的一个群),或者说你只要确定了某个群,后面的相互作用几乎就被完全确定了,它的 规范玻色子 的数目也完全被确定了。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大家能直接从强力和弱电理论里预言那么多还未被发现的粒子的原因。

什么是 规范玻色子? 科学家们按照自旋把基本粒子分成了 费米子 (自旋为 半整数 )和 玻色子 (自旋为 整数 ),其中费米子是 组成我们基本物质 的粒子,比如电子、夸克,而玻色子是 传递作用力的粒子 ,比如光子、胶子。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传递作用力的粒子这种说法,会感觉非常奇怪,怎么作用力还用粒子传递?

没错,在量子场论里,每一种作用力都有专门传递作用力的粒子。比如传递电磁力的是 光子 ,传递强力的是 胶子 ,传递弱力的是 W和Z玻色子 ,传递引力的是 引力子 (不过引力子还没有找到)。两个同性电子之间为什么会相互排斥呢?因为这两个电子之间在不停的发射交换光子,然后看起来就像在相互排斥,这就跟两个人在溜冰场上互相抛篮球然后都向后退一样的道理。那么相互吸引就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射光子了,其他的力也都是一样,这些传递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在规范场里都统统被称为 规范玻色子

也就是说,在杨-米尔斯理论里,那些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都叫规范玻色子, 每一个群都有跟他对应的规范玻色子,只要你把这个群确定了,这些规范玻色子的性质就完全确定了 。比如在U(1)群里,规范玻色子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光子;在 SU(3)群 里,理论计算它的规范玻色子不多不少就是 8个 ,然后实验物理学家就根据这个去找,然后真的就找到了8种胶子。 以前是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新粒子,理论物理学家要琢磨着怎么去解释,现在是理论物理学家预测粒子,实验物理学家再去找 ,爱因斯坦颠倒研究物理的方法现在终于从蹊径成了主流。

10从杨-米尔斯理论到标准模型

杨-米尔斯理论从数学上确定了“ 对称决定相互作用 ”,那么我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什么样的对称决定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了。比如,我现在要描述强力,那么 强力到底是由什么对称决定的呢

有些人可能觉得奇怪,你上面不是说了一大片同位旋守恒么,杨振宁先生不就是看到同位旋守恒和电荷守恒的相似性才最终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么,为什么现在还要来问强力是什么对称决定的,难道不是同位旋么?

没错,还真不是同位旋!

海森堡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提出了同位旋的概念,同位旋守恒确实也只在强力中成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只是接近,并不是相等。杨-米尔斯理论里的对称是一种精确对称,不是你质子和中子的这种近似相等,当时的科学家们把质子和中子的微小质量差别寄希望于 电磁污染 ,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当杨振宁试图用质子中子同位旋对称对应的 SU(2)群 作为强力的对称群的时候,得到的结果肯定跟实际情况不会相符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当时才 1954年 ,人们对强力的认识还太少了,后来我们知道真正决定强力的精确对称是 夸克的色对称 ,与之对应的群是 SU(3)群 ,所以我们把最终描述强力的理论称之为 量子色动力学(QCD) 。但是, 夸克 这个概念要到 1964年 才由盖尔曼、茨威格提出来,所以杨振宁在 1954年 就算想破脑袋也不可能想到强力是由夸克的色对称决定的。

夸克 有六种(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每一种夸克也称为一味,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微小质量差异是就是因为 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质量不同 。另外,每一味夸克都有 三种色 (红、绿、蓝),比如上夸克就有红上夸克、绿上夸克和蓝上夸克,这不同色的同种夸克之间质量是完全相等的,这是一种完全精确的对称,这种色对称最后决定了强相互作用。

一旦建立了这种夸克模型,并且意识到夸克色对称这种精确对称对应SU(3)群,那么接下来利用杨-米尔斯理论去构造描述强力的理论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带公式套现成的事 。所以,成功描述强力的量子色动力学的核心就是 夸克模型 + 杨-米尔斯理论

在弱力这边情况也是类似的,你要想找到描述弱力的理论,那就先去找到决定弱力的精确对称和相应的群,然后直接按照杨-米尔斯理论来就行了。但是,弱力这边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科学家们没找到什么弱力里特有的精确对称,但是他们发现,如果我把弱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考虑,考虑统一的 电弱力 ,我倒是能发现这种精确对称。于是,他们索性不去单独建立描述弱力的理论了,转而直接去建立统一弱力和电磁力的 弱电统一理论 。而最后在弱电相互作用中真正起作用的是 (弱)同位旋——超荷 这个东西,他们对应的群是 SU(2)×U(1)(×表示两个群的直积)

描述强力的 量子色动力学 和描述电磁力和弱力的 弱电统一理论 一起构成了所谓的粒子物理 标准模型 ,于是我们可以在杨-米尔斯理论这同一个框架下描述电磁力、强力和弱力,这是物理学的伟大胜利。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 杨-米尔斯理论不等于标准模型(没有夸克模型你拿着理论也不知道怎么用),它是一个数学框架,是一把神兵利器,它本身并不产生具体的理论知识,但是一旦你把它用在合适的地方,它就能给你带来超出想象的回报(想想我们50年代末还对强力弱力束手无策,但是70年代末就完全驯服了它们)

11不得不说的质量问题

标准模型的建立是另一个非常宏大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谈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 质量问题

在上面我们知道了 费米子 是组成物质的粒子, 玻色子 是传递相互作用力的粒子。比如两个电子之间通过交换光子来传递电磁力,两个夸克通过交换胶子来传递强力,那么光子和胶子就分别是传递电磁力和强力的规范玻色子。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玻色子的质量问题?如果传递相互作用力的玻色子质量过大或者过小会咋样?

还是以溜冰场传球为例,假设两个人站在溜冰场上相互传篮球,那么一开始他们会因为篮球的冲力而后退(这就是斥力的表现),从而把距离拉开,但是他们会一直这样慢慢后退下去么?当然不会!当两人之间的距离足够远的时候,你投篮球根本就投不到我这里来了,那我就不会后退了。再想一下,如果你投的不是篮球而是 铅球 那会怎样?那可能我们还在很近的时候,你的铅球就投不到我这里来了。

在溜冰场的模型里,球就是传递作用力的玻色子,你无法接到球就意味着这个力无法传到你这里来,就是说它的 力程 是有限的。从篮球和铅球的对比中我们也能清楚的知道: 玻色子的质量越大,力程越短,质量越小,力程越长,如果玻色子的质量为零,那么这个力程就是无限远的

所以, 为什么电磁力是长程力,能传播很远呢?因为传递电磁力的光子没有质量 。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知道,强力和弱力都仅仅局限在原子核里,也就是说强力、弱力都是 短程力 ,所以,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那么 传递强力和弱力的玻色子似乎应该是有质量的,有质量才能对应短程力嘛

但是,杨振宁在研究规范场的时候,他发现 要使得系统具有局域规范不变性,那么传递作用力的规范玻色子的质量就必须为零 。也就是说,规范玻色子如果有质量,它就会破坏局域规范对称性。

为什么局域规范对称性要求玻色子的质量必须为零呢?你可以这样想,什么叫局域规范对称?那就是不同的地方在做着不同的变换,既然不同的地方变换是不一样的,那么肯定就必须有个中间的信使来传递这种状态,这样大家才能协调工作,不然你跳你的我跳我的岂不是乱了套?好,既然这个信使要在不同地方(也可能是两个非常远的地方)传递状态,按照上面的分析,它是不是应该零质量?只有质量为零才能跑的远嘛~

所以,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 局域规范对称性规范玻色子零质量 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样就造成了现在的困境: 局域规范对称性要求规范玻色子是零质量的,但是强力、弱力的短程力事实似乎要求对应的规范玻色子必须是有质量的,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杨振宁,它也同样困扰着泡利(其实当时对规范场感兴趣的也就他们寥寥几个)。泡利开始对规范场的事情也很感兴趣(杨振宁就是读了泡利1941年的那篇论文才开始对规范场感兴趣的),但是当泡利发现了这个似乎无解的质量问题之后,他就慢慢对规范场失去了兴趣,也就没能得出最后的方程。

杨振宁的情况稍微不一样,他的数学功底非常好,对群论的深入理解能够让他更深刻的理解对称性的问题(想想那会儿物理学家都不待见群论,泡利还带头把群论称为 群祸 )。另外,在美学思想上,杨振宁是爱因斯坦的铁杆粉丝,他们都是“ 对称决定相互作用 ”坚定支持者,这使得杨振宁对规范场产生了谜之喜爱。而且,杨振宁那会儿才30岁左右,是科学家精力和创造力的巅峰时期,自然无所畏惧。

所以,杨振宁一直在疯狂地寻找杨-米尔斯方程,找到方程之后,即便知道有尚未解决的质量问题,他依然决定发表他的论文。在他眼里,这个方程,这套理论是他心里“ 对称决定相互作用 ”的完美代表,他跟爱因斯坦一样深信上帝喜欢简洁和美,深信上帝的简单和美是由精确对称决定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还有什么比基于规范不变性这种深刻对称的杨-米尔斯理论更能描绘上帝的思想呢?

杨振宁对对称性的深刻理解使得他对杨-米尔斯理论有非常强的信心,至于强力、弱力上表现出来的质量问题,那不过是这个理论在应用层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强力、弱力比电磁力复杂很多,因此用杨-米尔斯理论来解释强力、弱力自然就不会像处理电磁力那样简单。为什么电磁力这么简单?你想想,电子有电效应,电子的运动产生磁效应,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光子这个规范玻色子传递的,所以电磁力的本质就是 电子光子 的相互作用。这里只有一个粒子电子,和一个规范玻色子光子,而且光子还是没有质量的,你再看看 强力 里面, 三种色夸克八种不同的胶子 ,这铁定比电磁力复杂多了啊!

所以,杨振宁想的是: 杨-米尔斯理论没问题,现在它应用在强力弱力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质量问题就是初期最大的一个),这也是自然的。这些是问题,而非错误,以后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应该可以慢慢得到解决的

历史的发展确实是这样,质量问题后来都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得到了解决,那么质量问题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

在描述强力的 量子色动力学 里,我们注意到传递夸克间作用力的胶子本来就是零质量的,零质量跟规范对称性是相容的。那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零质量的玻色子应该对应长程力啊,为什么强力是短程力(只在原子核里有效)呢?这就涉及到了强力里特有的一种性质: 渐近自由 。渐近自由说夸克之间的距离很远的时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非常大,一副谁也不能把它们分开的架势,但是一旦真的让它们在一起了,距离很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变得非常弱了,好像对面这个夸克跟它没任何关系似的,活脱脱的一对夸克小情侣。这样在量子色动力学里,零质量的规范玻色子就和强力的短程力没有冲突了。

渐近自由 解释了 为什么胶子是零质量但是强力确是短程力 ,那么传递 弱力W和Z玻色子 可是有质量的。有质量的话短程力是好解释了,但是我们上面说有质量的规范玻色子会破坏规范对称性,这规范对称性可是杨-米尔斯理论的根基啊,它被破坏了那还怎么玩?

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希格斯机制 。希格斯机制是来打圆场的:你杨-米尔斯理论要求规范玻色子是零质量的,但是最后我们测量到W和Z玻色子是有质量的,怎么办呢?简单, 我认为W和Z这些传递弱力的规范玻色子一出生的时候是零质量的,但是它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慢慢由于某种原因获得了质量,也就是说它们的质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赋予的,这样就既不与杨-米尔斯理论相冲突,也不跟实际测量相冲突了

所以, 希格斯机制其实就是赋予粒子质量的机制 。它认为我们的宇宙中到处都充满了希格斯场,粒子如果不跟希格斯场发生作用,它的质量就是零(比如光子、胶子),如果粒子跟希格斯场发生作用,那么它就有质量,发生的作用越强,得到的质量就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质量都来自于粒子和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还有一部分来自粒子间的相互作用)。2012年7月,科学家终于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找到了 希格斯粒子 ,为这段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理所当然地预约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杨-米尔斯理论就可以完整的描述强力、弱力和电磁力了,在 霍夫特 完成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 重整化 (重整化简单的说就是让理论能算出有意义的数值,而不是无穷大这种没意义的结果,这是 点粒子模型 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电荷越近,它们之间的电磁力越大,那么当电荷的距离趋近于零的时候,难道电磁力要变成无穷大么?这个当做 思考题 ~)之后,粒子物理 标准模型 就正式投产商用。

12结语

至此,我们关于杨-米尔斯理论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相信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人对杨-米尔斯理论应该都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对它的作用和意义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这篇文章是我有史以来耗费心血最多的科普文,为此我的公众号都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更新了,在 公众号后台社群 里也都理所当然地收获了一大波粉丝的催更~不过,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应该就能理解了:杨-米尔斯理论涉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称性、规范场、非阿贝尔群、标准模型,这些东西对于许多非物理专业的同学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甚至从来都没听说过。即便对于物理系的学生,杨-米尔斯理论也是要到研究生阶段才接触的东西。因此,要把这么复杂,牵扯面这么广的东西用中学生能懂的语言科普出来,其中难度可想而知。许多公式和术语跑到嘴边又被我逼回去了,特别要在不涉及 分析力学作用量 的前提下讲杨-米尔斯理论,差点没给我逼出内伤~

之所以执意用这么通俗的语言讲杨-米尔斯理论,主要就是想让更多人更加客观的理解杨振宁先生的工作, 很多事情如果彻底搞清楚了,就会省去很多无意义的争论 。现在网上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新闻很多,但是很不幸,大部分新闻上的却是 娱乐版 ,即便除去那些娱乐八卦,关于杨先生科学方面的话题大部分最后都演变成了诸如“杨振宁真的很伟大么?”“杨振宁跟霍金谁厉害?”“杨振宁跟爱因斯坦一样伟大吗?”“杨振宁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伟大!”等极容易引起撕逼骂战却又很空洞没营养的问题。并且,论战中的双方要么就把杨振宁先生往天上捧,要么就把他使劲往地上踩,这还算是科学讨论么?这是讨论科学问题该有的态度么?

物理学家并不是擂台上的拳击手,他们一起通力合作构建我们现在恢弘的物理大厦。没有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奠基,不可能有牛顿的力学体系;没有法拉第工作,不可能有麦克斯韦的电磁大厦;狭义相对论在20世纪初已经是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爱因斯坦也只不过是捷足先登了而已。而且,除了广义相对论确实是爱因斯坦的独门独创,好像还真没有哪个东西说是非谁不可的。没有牛顿,我估计 胡克哈雷 也快找到万有引力定律了, 洛伦兹彭加莱 已经一只脚跨入狭义相对论的大门了,有没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差不多都该出现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的功绩,能抢在同时代最杰出的头脑之前发现那些理论,这本身就是科学家的能力体现。我只是想建议大家 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谁或者谁更伟大,谁比谁更厉害”这种很虚的东西上面,而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科学家工作本身上去,这些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我们就尽量把时间都花在刀刃上去, 科学家最宝贵是他们的科学思想,而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缺少娱乐八卦

杨振宁先生是我们国宝级的科学家, 杨-米尔斯理论 是他工作里目前 已知 的最为璀璨的明珠(鉴于杨振宁先生工作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他有很多理论刚提出来的时候不被重视,过了几十年之后却发现它极为重要,所以我不确定以后是否会出现比杨-米尔斯理论更重要的东西)。

诺特 发现了对称性和守恒律之间的关系,打开了现代物理 对称性 的大门。

爱因斯坦 敏锐而深刻的意识到了这点,然后以雷霆之势将它应用在相对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把当时其他的科学家惊得目瞪口呆。但是这个套路爱因斯坦熟悉,其他人不熟啊,况且在量子革命的时代,爱因斯坦是那帮量子革命家的“反面教材”, 波尔 才是他们的教皇,所以人家也不屑于跟你玩。

杨振宁 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 嫡系弟子 ,如果说爱因斯坦对对称性是偏爱的话,那么杨振宁对对称性就是情有独钟了。他充分吸收了爱因斯坦的对称思想,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再吸收了 外尔 的规范对称的思想,最后创造了集大成的 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出来以后,对称性就不再是一个人的玩具了,杨振宁通过这个理论 把对称性这种高大上的精英产品一下子变成了谁都可以玩的平民玩具,他把如何释放对称性里蕴藏能量的方式给标准化、工具化、流水化了 。从此,“ 对称决定相互作用 ”就不再是一句标语,而成了物理学家们的共识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极大的释放了物理学家的生产力,为后来快速构建 标准模型 奠定了基础。

这一块是大家在谈论杨振宁先生的工作,谈论杨-米尔斯理论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一块,如果你不能认识到 对称性在现代物理里的重要性 ,不能认识到杨振宁先生和杨-米尔斯理论在对称性问题上的作用,那么你对杨先生工作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甚至错失了他最精华的部分。 希格斯机制、渐近自由、夸克禁闭、自发对称破缺、规范场的重整化 ,这些从杨-米尔斯理论到标准模型之间众多精彩纷呈的故事似乎更适合说书,但是,大家要记住 对称性才是现代物理的核心。

杨振宁先生是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除了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外,他的 治学态度 一样十分值得大家去深入学习。深入了解之后你能非常明显的感觉到 杨先生身上同时闪烁着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优点 ,他非常有效的 把东西方教育里的糟粕都给规避了 ,所以杨先生总是能很超前的看到一些关键问题。学术上的问题我们无法复制,但是科学教育中一些问题我们是可以复制的,这些问题我后面在 公众号知识星球 里会慢慢跟大家谈。

杨振宁先生在 八九十岁 的时候还亲自给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上课(羡慕嫉妒恨~),想必也是想把自己做学问一些心得尽可能的交给更多人,这点跟我们这些做科普的想法是一样的。考虑到杨先生的年龄,长尾君不得不写个大大的“ ”,不知道以后自己七老八十了,还有没有给年轻人做科普的动力~

最后,祝杨先生身体健康~


相关书籍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对 杨-米尔斯理论规范场论 产生了兴趣,你想进一步了解 杨振宁 先生的相关工作,那可以看看下面的书籍。

1、必看:《可畏的对称》(徐一鸿)

这本书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那这本书就是 必看 书籍。这是一本严重被低估,甚至差点绝版的关于 对称性 的绝佳科普书。作者 徐一鸿 本人就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 物理学家 ,此书的专业性不用怀疑,另外他的文笔你也不用担心,也很通俗。

以前的理论物理科普主要集中在 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宇宙、超弦 等内容上,关于 对称性在物理学中作用 的科普非常少。所以,我们普遍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粒子物理领域的发展比较陌生,所以对 杨振宁 先生的工作就比较陌生,这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

2、进一步了解:《粒子物理导论》(格里菲斯)

如果你觉得科普书的深度不够,想再进一步了解 对称性粒子物理 的相关内容,我推荐你看看 格里菲斯 的这本 《粒子物理导论》

这本书名义上是一本教材,但是我却始终把它看作半科普半教材的一本书。因为,相对 科普书 ,它的深度和难度肯定是 了一级,但是,相对正儿八经的 粒子物理 或者 量子场论 的教材,它的难度又明显 了好几个等级,这就是 格里菲斯 的厉害之处了。

他总是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非常顺畅的逻辑把物理讲得很清楚。所以,他的书都特别受初学者欢迎,非常适合用来做入门,非常适合从 科普教材 的过渡。 格里菲斯 有著名的三部曲,除了这本以外,还有 《量子力学概论》《电动力学导论》 都是各自领域最好的入门教材。可惜,后面两本好像都 绝版了 !!!

看完这本书以后,如果你还想做更进一步的了解,那就只有看专业的 量子场论 的教材了。这类教材一般都是英文的,诸如A.Zee(就是《可畏的对称》的作者 徐一鸿 )、Peskin 、Srednicki、Weinberg等等,它们具体的书可以参考这个回答:如何评价 Zee, Srednicki, Schwartz 和 Peskin 的量子场论教材?

3、统一理论:《爱因斯坦与万物之理:统一路上的人和事》

我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讲了一部极简的 物理学统一史牛顿 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力, 麦克斯韦 统一了电、磁、光, 爱因斯坦 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顺便也解决了引力,以 杨-米尔斯理论 为基础的 标准模型 统一了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如果大家对物理学的统一史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统一路上的各种事情,我就推荐 张天蓉 老师的这本 《爱因斯坦与万物之理:统一路上的人和事》。张天蓉 老师跟徐一鸿一样,也是相关专业的 物理学家, 所以,她书里的数学,或者比较难的物理思想会讲得更深一些,但是绝对还是科普的层面。

比如,她讲 狄拉克 推导 狄拉克方程 的时候,是真的会用很通俗的语音把狄拉克推方程的思想和过程说出来。她真的会用具体的例子给你讲 群论 的思想,将 规范场 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建立的,真的会把 张量 、度规张量、黎曼张量放在科普的层面给你讲,这是很多科普书不会涉及到的深度。

因此,如果你看一半的科普书觉得深度不够,又不想去看专业的数学书,只想了解一下其中的重要思想,那么这本书可以看看。

4、杨振宁先生的书和传记:《杨振宁传》+《晨曦集》+《曙光集》

想进一步了解杨老的事迹,那就去看他的传记吧,这里我推荐 杨建邺 的这本《 杨振宁传 》,里面杨老的生平和科学思想都做了不错的介绍。

此外,还有 杨振宁 先生自己出的 《晨曦集》《曙光集》 ,书中收录了一些杨老的代表性文章,也有亲友、学生、同事等人写的回忆文章。这并不是杨老的学术论文集,一般人都能够看的懂的,从这书名里也能看出杨老对未来年轻人的希望~

此外,我在「 长尾书屋 」里也专门开了一个「 杨振宁 」专栏,希望能够方便大家多去了解一下杨老的科学思想~

-- 旧文有上述材料推荐, 新文作者删了 "相关书籍" 一节

公众号: 长尾科技


相关回答

我出的书:【长尾科普系列 】已出版4本书

  

评论:

星月: 说到我心中的话了,遇到那些专聊八卦而漠视了杨老学术成就的人我真的很鄙视[赞] (14 赞)

知乎用户: 你是一个人,还是团队? (13 赞)

洛仃洋: 理论虽然很美,但是现在依然还有不能解释的现象,比如中微子振荡,引力与电磁力的统一

nemo -> 洛仃洋:

请问引力到底是不是一种力?
下落加速度的时候确实是做功了,但爱因斯坦场方程里引力是空间的弯曲,哪空间弯曲引起了力的做功?哪且不是空间弯曲引发了力?引发了能量?
还是质量能量引发了空间弯曲?空间只是介质?

nemo -> nemo: 还是最初,真空零点,引起了一对正反能量,从虚空里借出能量?同时引起了空间的弯曲,引发了对质的做功,空间弯曲是介质?

洛仃洋 -> nemo: 我们对引力的来源成因知道的很少,只能通过相对论精确地描述现象,而且是在排除距离接近无限小,引发无穷大的这唯一一个不足(奇点)的情况下。

洛仃洋 -> nemo: 你说到的真空零点能,我也觉得很可能是“万有引力”的来源。真空涨落不断产生的正负粒子对会和在空间中的物体产生相互作用。如果一个物体孤立在一片虚空的中央,这种相互作用或者说空间弯曲是全方向对等的,因此不受影响。如果有两个或者多个物体在一个空间内,这种叠加的涨落的就会对每个物体有不平衡,或者说偏离的力,将物体推向整个系统平衡(质心)的位置。

nemo -> 洛仃洋: 会不会这样,量子涨落引起多对正负能量,正的互相吸引,聚集,负的之间互相排斥,正的聚合为一个高质量,高密度的奇点,负的在周围离散,正负加起来还是守恒的,但由于吸引,排斥,引起正负之间没有马上,相撞,泯灭,正的聚合为奇点,负的在周围离散,负的又与奇点发生相撞,引起高聚合点不均匀,坍塌,接着,爆炸?

nemo -> nemo: 这样就从零里借出了能量?

nemo -> nemo: 2对正负能量,正好相邻出现,正的之间相互吸引,把原来会正负相互泯灭的各自2对,引起了正的从原会正负泯灭的一对中,吸引,剥离出来,聚合为一团只有正的没有负的聚合团,负的也被从原正负对里,剥离,离散出来,在聚合的正聚合团周围,这样,零点里借出来了正的聚合团,和负的离散,但正负还是零,守恒

洛仃洋 -> nemo: 唔,你这个观点很新颖,我还没思考过。但是正正相吸,负负相斥,正负之间又会相互湮灭,感觉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废柴骏: 真的厉害,受教了 (8 赞)

东西南北小道士: 厉害了 (7 赞)

陆离: 感谢,好文 (6 赞)

一笑奈何: 厉害了 (5 赞)

李斌: 这个科普真的太牛了 建议所有人都来看一看 (4 赞)

Chinese Cabbage: 太赞啦 (4 赞)

知乎用户: 期待四大力场大一统的那天,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 (3 赞)

向上吧丶少年 -> 知乎用户: 跟我想一块去了